主办:域上和美集团有限公司

文旅扶贫: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域上和美集团在西藏践行产业扶贫纪实


■集团精准扶贫调研组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作为一家负责任、敢担当、有爱心的文化旅游创意先锋企业,域上和美集团在西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践行脱贫攻坚,聚焦精准发力,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既扶贫脱贫,又扶志扶智;山川为证,成效斐然。


1503038856(1).png

2016 年,通过达东村整村改造暨综合扶贫(旅游)开发项目,达东村实现整村脱贫



阳光打在丹增多吉黝黑的脸上,他频频抬手,指挥着一辆辆汽车驶进景区停车位。


8 月,西藏拉萨达东村,游客络绎不绝。23 岁的丹增多吉是柳梧和美乡村民俗文旅公司的保安队长,这个季节,他很忙。受益于达东村村容村貌整治暨扶贫综合(旅游)开发项目,这座拉萨市郊的古老村落惊艳转身。村里的很多年轻人像丹增多吉一样,回村找到了他们喜爱的工作。


“授鱼式产业扶贫 + 授渔式观念扶贫”,是集团通过《文成公主》藏文化大型史诗剧项目和达东村文旅扶贫,所摸索出的一条特色扶贫之路。如今,这条路正辐射至尼木县卡如乡、拉萨堆龙德庆区等贫困乡村⋯⋯


精准扶贫,谁来扶?政府、企业、自我“三扶合一”


时代更新,政府大包大揽扶贫工作已成过去式。


在经济欠发达,社会文明程度较低、现代产业理念深耕不够的西藏,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扶贫作用,以产业牵引,以项目集聚,针对西藏是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这一独具优势,实施文旅扶贫战略,走活政府、企业、自我“三扶合一”的特色扶贫一盘棋。



《文成公主》藏文化大型史诗剧目前已是西藏文化产业标杆。2012 年项目筹备之初,集团便明确其定位:既是一个“文化”项目,又是一个“双创”项目,也是一个“惠民”项目。


几年下来,项目所在地慈觉林村及当地上千个农牧民,或参与建设、或参加演出、或自主创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由 27 岁的达瓦卓玛、24 岁的达瓦、21 岁的嘎玛土丹及 23 岁的次仁扎西等组成的近 800 名《文成公主》剧藏族演职员,都是这个文旅项目的受益人。“晚上 7 点半到 11 点在剧场演出,每月可以领到 3000多元的工资,白天公司鼓励外出兼职,又有一份至少 2000 多元的月收入。”达瓦卓玛喜滋滋地说。不仅是人,连当地的牛、羊、马、狗,一上剧场也有一份归于主人的收入。



在拉萨达东村,由政府(柳梧城投)、村级组织(达东村委会)、企业 ( 域上和美集团旗下和美布达拉公司 ) 三方合作成立的柳梧和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公司,正解决着“谁来扶”问题。


丹增多吉 25 岁的同乡、漂亮的达东姑娘茶果,说起自己的新工作,腼腆的脸上藏不住兴奋:“之前在山南打工,月工资3500 元,现在回到家乡,工资能拿到 3800元。”她边说边熟练地敲打着键盘,电脑上一张 excel 表格眼花缭乱地跳动着。


受益于文旅扶贫项目的达东村民,除获得工作机会、产业孵化收益、年底分红收益外,怎样在思想观念上得到提升,也是项目公司操心的事情。为提升当地村民的职业技能,柳梧和美旅游公司每周五下午都会举办培训:电脑操作、PPT 制作、运营管理、励志电影⋯⋯像茶果、丹增多吉这样的 30 多个本村员工,在“三扶合一”的扶贫实践中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和美布达拉文创公司总经理兼柳梧和美乡村民俗文旅公司董事长廖强,被戏称为“村长”,他说,钱包鼓了,摘掉了贫困户帽子,还要眼界宽,学会持续增收的本事。


扶贫脱贫,怎么扶?通过“授渔式”产业扶贫,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按照中央扶贫工作精神和“五个一批”路径,集团主导和参与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波玛村 5 组,德吉藏家民宿刚刚装修好,玻璃墙在逼人的阳光下反着光。组长江白格桑带领笔者在整齐的藏式小院间穿行,“这 100 栋新房全是为易地扶贫搬迁的村民修建的,就连家具家电都是政府统一免费配置。”


8 栋 1 号的扎西卓玛一家来自附近古荣乡,易地而居,不仅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通过和美布达拉文创公司“授渔式”产业融入,扎西卓玛一家看到了未来的赚钱路径。


“一楼自家居住,二楼交给公司改造成了整洁、现代的‘德吉藏家’藏式民宿,运营、管理、客源甚至接待、卫生等完全由公司负责,我们能得到酒店经营的 4 成收益。”怀孕 7 个多月的扎西卓玛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



在距扎西卓玛家不到 200 公里的尼木县卡如乡卡如村,35 岁的村民格桑,也在为未来的日子编织着计划。最近,他跑到尼木和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公司“取经”。这家公司同样是由和美布达拉、尼木城投、卡如乡农业发展合作社三方合作成立。


从项目负责人刘刚那里,格桑获得了一些“大开眼界”的藏家乐经营思路。他第一次听到了“客源引流、非遗集市、接待礼仪、核桃工艺品、藏川融合菜品”等新词汇,他觉得这些“外来者”也许真能为曾经闭塞的卡如村带来改变。


外来思路是方法,内生动力才是根本。通过先进扶贫观念的植入,孵化出更多优质扶贫项目及培养更多经营人才,变输血为造血、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这是文旅精准扶贫的深度意义所在。


卡如村扎西书记 18 岁的女儿央金卓嘎,今年刚考上首都经贸大学。一年前,在南昌上高中的她接到爸爸电话时,并不相信家乡能凭借黄金旅游线上的位置,以及十多棵千年古核桃树,变身为她在内地见过的那种现代旅游村落。但是,今年暑假她回家,看到村里的房子和道路都进行了漂亮的外观改造。更神奇的是,村上的很多长辈观念都变了,从坚决反对修水厕,到主动求变寻出路,“就像格桑叔叔那样”。


和美布达拉公司深度参与打造运营了西藏多个文旅扶贫项目,董事长何平说,作为一家外来与本土混合的文化企业,域上和美人对西藏这片土地充满热爱,在文旅扶贫中倾力做到“三有”,即“有情怀”地创作、“有责任”地打造、“有思想”地建设,做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1503038905(1).png

波玛村村民知美曲措(图右)和次仁卓玛在德吉藏家找到了工作



脱贫致富,群众是否认账?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最终要得到百姓的认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项目和产业扶贫的努力和变现,最终打分的还是藏区百姓。


解决了谁来扶和怎样扶难题,脱贫群众是否认账,便成了检验这场里程碑式的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脱贫攻坚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精准”,核心在“算账”。



在拉萨达东村,村委会给出了这样一个账本:


达东村下辖 8 个村民组,共有农牧民218 户 796 人,其中,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 51 户 183 人,贫困发生率 22.99%;2016年,通过达东村整村改造暨综合扶贫旅游开发项目,解决了贫困户劳动力就业,人均增收 6000 元以上。目前,达东村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已达到了 8048 元,提前实现了市定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2016 年 3645元、2017 年 4265”的脱贫标准。


纸质账本之外,村民心里的账本更加透亮。茶果说,看得见的生活改善是一方面,看不见的观念改变更为珍贵。柳梧和美旅游公司除组织村民统一出租林卡帐篷、开办藏家乐外,还对村域内农副产品如藏鸡蛋、酸奶牛奶等,进行统一收购、包装推广、集中销售。而二期正在启动的“达东雪桃林”、“真人CS户外拓展基地”及“自驾车房车营地”等创客项目,更拓宽了村民的眼界和增收路径。



在堆龙德庆区波玛村“德吉藏家”,民宿的主人扎西卓玛也有一个账本:“自住房以外的房间用于民宿出租,旺季一个月至少能增收 2000 元左右。”来自波玛村的民宿服务员知美曲措和次仁卓玛也算着账,她们通过精准到点扶贫项目实现就业,再通过公司培训实现自我增值,“现在一个月能收入 3000 元”。


与贫困斗,与时间争,唯进取者赢,唯创新者胜。


“在西藏高原这样山川壮丽、资源富集、经济却又欠发达的贫困集中地区,在党委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文旅企业在产业扶贫上大有可为。”域上和美集团董事长邱伟说,不同平台主体、不同体制企业混合优势,通过输出先进扶贫理念,孵化优质扶贫项目,以及“授渔式”观念扶贫,坚信能够在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增收致富。站在白墙红顶的德吉藏家民宿门口,美丽的次仁卓玛弯腰伸出右手,对大家做了个标准的“欢迎光临”姿势。不远处的青藏铁路上,一辆绿皮火车鸣笛跑过,满载着飞奔的希望。


( 执笔┆钟蓉 / 图┆何骞)